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
  • 山東手機報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號

  • 全國黨媒平臺

  • 央視頻

  • 百家號

  • 快手

  • 頭條號

  • 嗶哩嗶哩

首頁 >山東新聞

齊跡丨重要考古新發現!瑯琊臺遺址為經考古確認最早的統一秦帝國國家工程

2025

/ 01/11
來源:

海報新聞

作者:

孫翔 鄧玉莉 孫博洋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記者 孫翔 鄧玉莉 孫博洋 報道

  近日,一場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研討會在青島市黃島區召開。瑯琊臺遺址被專家們認定,為秦始皇東巡期間營建的重要國家工程。

  2024年12月30日,記者專訪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戰國秦漢考古研究室主任、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呂凱。他向我們進一步介紹了這一重要新發現。他表示,瑯琊臺遺址是目前經考古確認的時代最早的統一秦帝國國家工程,填補了秦漢時期關中以外高臺建筑考古的空白。遺址發現了山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秦代高等級建筑群落,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遺址鳥瞰

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呂凱接受專訪。孫博洋 攝

  高臺建筑呈現層級錯落的多層樓閣外觀,宏偉壯麗

  瑯琊臺遺址位于青島市黃島區南部。位于遺址中心和制高點位置的山頂建筑基址(大臺)是考古新發現之一。它一直以來都是瑯琊臺考古工作的重心所在。

  呂凱介紹,山頂夯土分布區域平面大致呈“T”字形,“T”字一橫長近300米、寬約100米,西寬東窄且東端地勢更低;“T”字一豎由山頂向南延伸,長約180、寬70-100米,略有層級,呈緩坡狀。夯土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經考古發掘證實“大臺”主體是一座“秦修漢葺”的高臺建筑基址,其周圍還分布有附屬建筑及院落,整體規模宏大且結構復雜。

示意圖

  “山頂建筑基址(大臺)是以高臺建筑為核心的山頂建筑群,形制是一個層級錯落的多層樓閣的外觀,宏偉壯麗。”呂凱說,通過發掘,發現了臺下的房間,還有道路、排水設施等。發現了院落門址、夯土墻等重要遺跡。還發現了大量建筑類遺物,如瓦當、鋪地磚以及屋脊的裝飾構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型夔紋瓦當以及龍紋踏步空心磚。

  夔紋瓦當體量非常大,最大的一件直徑接近80公分,這種瓦當在秦代一些重要遺址中都有發現,包括秦始皇陵、陜西櫟陽城、遼寧綏中姜女石秦代行宮中都有發現。

  “此外,我們今年還發現了一些踏步空心磚,空心磚上有龍紋?!眳蝿P告訴記者,龍紋磚的發現在之前的秦代考古中,秦咸陽宮一號宮殿有過類似發現,瑯琊臺遺址中發現的龍紋磚與秦咸陽宮一號宮殿中發現的圖案非常相近,時代特征明顯。“我們認為這就是秦始皇時期大型工程上所用到的紋飾?!?/p>

  發現秦代高等級建筑的標準器:大夔紋瓦當和龍紋踏步空心磚

  “可以說大型夔紋瓦當是秦代極高等級建筑的標準器。”呂凱介紹,標準器是指年代比較明確、能夠作為年代標尺的、可以用來判定同類器物年代的器型。瑯琊臺遺址目前發現的標準器主要是大夔紋瓦當以及龍紋踏步空心磚。

窯址區出土秦代大型夔紋構件

山頂建筑基址龍紋踏步空心磚局部

山頂建筑基址出土秦代云紋瓦當

  大夔紋瓦當實際上是用于大型建筑正脊的兩端和四條垂脊的端頭,出土數量少,上面獨特的紋飾只在與秦代皇帝相關的高等級建筑中發現。

  大夔紋瓦當并不是圓形,說明它并不是用于屋檐的前端,一個屋頂上有可能夔紋瓦當只出6枚。目前發掘出的夔紋瓦當主要是一些殘片,在山頂建筑基址發現了兩枚殘片,在山下窯址區通過拼湊殘片,發現了5個個體。

  為何都是殘片?呂凱表示,由于后期瑯琊臺遭到廢棄,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經過了人為的搬運,沒有發現原始的倒塌堆積。山下的窯址區發現的大夔紋瓦當,燒制之后并未正常使用,很有可能是在燒制過程中就出現了變形、碎裂。所以很遺憾,目前沒有發現比較完整的大夔紋瓦當。

  龍紋踏步磚相對來說體量較大,厚度往往達到20厘米以上。為何是空心磚?呂凱說,如果做成實心磚,很難均勻燒制出來,可能外表已經燒制成型,而內里還沒有燒結實,做成空心磚更加省時省料,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做法。目前發現的龍紋踏步磚一共四塊,其中三塊是規則地放在原位,另外一塊發生位移,是后期破壞之后倒塌在旁邊。

  巧妙的排水設計在全國來說也不多見

  考古人員還在瑯琊臺遺址發現了排水設施,包括排水管道和利用路面排水的現象。

  “排水管道的源頭基本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可能是用于排出一些生活中沐浴等活動產生的廢水?!眳蝿P介紹,除排水管道外,在山頂的建筑群也發現了一些利用道路排水的現象,說明設計者對于夯土建筑的室外地面排水非常重視,可能是為了防止雨水沖刷、穩固夯土地基來設計的。

  在山頂發掘區的中部和西部各發現了一條石鋪道路,這兩條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也就是路面中部下凹。“通過我們觀察,斷定這是有意做出來的。鋪路石的石面被特意做成了弧形,而不是地面下陷造成的。另外還發現了通向路面凹陷的暗渠,所以說這種設計具有排水的作用。這種利用路面排水的設計在全國同時期其他遺址中并不多見,而地下管道則是秦漢時期高等級建筑的標配?!?/p>

山頂建筑基址東北部排水管道

山頂建筑基址西部石砌地漏

  中國早期的古代大型建筑多是夯土筑造,要面對雨水沖刷,夯土的堅固程度有限,需要考慮到排水問題。

  “我們發現的地漏位于一處房間內,下面和排水管道相連,跟現在的地漏已經非常像了?!庇卸鄩K三角形、長方形的石板拼合而成,邊緣高中心下凹,中心是方形石板,方形石板上有一個長方形小孔,所有水流都匯入到這個小孔之中,通過管道排走。

  此外,考古人員還用上了“高科技”。工作人員通過對管道內的土樣進行取樣,提取殘留物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實驗室分析得出更進一步的結論。

  發現山東地區唯一能夠判定時代為秦的磚瓦窯

  窯址區位于山下建筑基址以西,地勢較平坦,西鄰一條大型沖溝,當地稱“窯溝”。發掘區內發現10座窯址,均為馬蹄形半倒焰窯,多數窯室僅存底部。較大者長約8米,寬約3米,由操作間—火膛—窯床—煙道組成,火膛平面呈三角形,窯床呈長方形,末端均有兩到三個半圓或方形煙道。窯址方向均為西北-東南向,操作間均朝向沖溝。部分窯發現修補和改造痕跡,應為多次使用。有兩窯共用操作間現象,操作間發現柱洞,推測使用時上搭頂棚。

秦代窯

窯址區

  窯址內及周邊出土大量殘斷或變形的板瓦、筒瓦、圓形云紋瓦當、素面方磚及陶管道等,形制與山頂建筑基址發現的基本一致。同時也發現了半圓形夔紋瓦當殘塊。由此可確定這批陶窯為秦代磚瓦窯,為“大臺”等建筑提供建筑材料。

  呂凱說,山下的窯址是目前山東地區唯一可確定的秦代陶窯遺存,出土的磚瓦構件,具有標準器意義。結合遺址內其他地點出土的戰國、秦、西漢建筑遺物,是進行建筑材料分期斷代研究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同時,大量蘊含秦、漢王朝統治中心制度、技藝和風格的遺存在東方濱海地區發現,是多元文化融合、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歷史的重要見證。

  發現瑯琊郡城的線索

  秦統一六國后,設三十六郡,瑯邪郡為其中之一,以瑯邪縣為治所。2008年至2009年,山東大學、原膠南市博物館和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瑯琊鎮和泊里鎮之間調查到秦代遺存,推測為秦瑯邪郡城所在。

  自2019年以來,考古隊對瑯琊臺周邊開展了詳細的區域系統調查及較全面的勘探,于瑯琊臺西北方向約5000米的今瑯琊鎮及其周圍調查到秦漢時期遺存,采集到形制與瑯琊臺遺址形制相同的云紋瓦當。

  調查還發現大量中小型墓葬。進一步驗證了此處存在具備一定等級和規模的聚落遺址,其與瑯琊臺的相對位置和距離恰好符合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所云“密州諸城縣百七十里有瑯邪臺……臺西北十里有瑯邪故城”。基本可以推定此“瑯邪故城”(今瑯琊鎮)為秦瑯邪郡城之所在。

  據勘探,瑯琊臺與瑯琊鎮之間的古代海岸線較現代更為深入內陸,其間僅存在一南北向高地名季家嶺,嶺東配合工程發掘中發現秦漢時期道路,當為連接遺址與郡城之通道。

  發現的戰國時期建筑群或與齊國經營瑯琊有關

  瑯琊臺遺址新發現的一處戰國建筑基址(“亭子蘭”),位于“大臺”東南方向,臨近海岸,據臺頂中心點約11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發現的遺跡主要有長廊建筑基址和院墻基槽等。

戰國建筑基址(亭子蘭地點)發掘區全景

  長廊建筑基址現存長度超過90米,南北寬約5米,西部被現代建筑破壞?;纺媳眱蓚葴蟽劝l現密集的瓦片堆積,部分板瓦、筒瓦保存完整且互相扣合,應為建筑塌毀的原生堆積。推測其上原有覆瓦兩面坡頂的“檐廊式”建筑,建筑倒塌時,南北兩側房頂的部分板瓦、筒瓦等滑落于兩側溝內。長廊式建筑基址東端瀕海處發現長方形基槽一處,基槽內以碎陶片和土相間鋪墊,推測為一處院墻遺跡,院落瀕臨大海,現僅存其西南角。發現的建筑應為大規模建筑群的一部分。

  據介紹,出土遺物主要為繩紋板瓦、筒瓦、半圓形素面瓦當和陶豆等,年代為戰國時期,具有齊國特征。該建筑群可能與齊國經營瑯琊有關。

  “這處戰國時期建筑群,為探索瑯琊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眳蝿P說,“秦始皇東巡為什么要來到這里?齊國如何經營瑯琊這個地方?八主中的四時主祭祀規格、具體祭祀流程是怎樣的?都有望通過這個海邊建筑群和東部的大型夯土平臺進行進一步的探索?!?/p>

  秦始皇多次東巡到達山東,或在瑯琊臺觀海

  瑯琊臺遺址東、南、北三面瀕臨大海,中心為海拔高度183.4米的山峰?!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瑯邪,故曰瑯邪臺?!薄端涀ⅰ分忻枋觯骸芭_孤立特顯,出于眾山上,下周二十余里,旁濱巨海。”遺址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獨特,是古人登山望海的絕佳地點。

  呂凱告訴記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曾在二十八年第一次東巡來到瑯琊。他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此停留了三個月。遷徙了三萬戶民眾到這個地方,人數應該超過十萬人。免除了他們12年的徭役,讓他們專心進行瑯琊臺的營建。第二年,秦始皇又一次來到瑯琊,有可能這時的瑯琊臺建筑已經初具規模了?!彼J為,秦始皇東巡可能帶有多重目的,疆域巡視、宣示統治威權,繼承齊地祭祀體系,以及海上求仙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并建立秦帝國,疆域空前遼闊,對于新納入統治范圍的領土,他都要定期巡視,宣示統治的威嚴。此外,秦始皇所到的山東半島的地點,多數與齊地祭祀系統有關。而海上求仙可能也是他東巡的目的之一。

  呂凱推斷,秦始皇當年很有可能在瑯琊臺觀海?!敖鼉赡?,我們發現了一處石鋪路面,我們認為它是一座面向大海的大型建筑前的活動場地,是觀海的絕佳地點。很有可能,秦始皇當年就站在這個路面上遠望大海?!?/p>

  呂凱表示,作為秦皇漢武東巡的重要地點,瑯琊臺遺址是秦漢時期“乃撫東土”鞏固與維護帝國東部疆域統一的象征,考古新發現充分體現了統一王朝對于東方地區的重視。同時,瑯琊臺遺址也是古代中國“乃臨于海”海洋意識覺醒與海洋戰略發展的實證。遺址的發掘、考古成果的闡釋和利用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山頂建筑基址東部石鋪路面

山頂建筑基址東部門址等

  瑯琊臺或在西漢以后逐漸沒落,下一步將從更大范圍推進研究

  目前發掘出來的秦代建筑遺存基本都是在山頂地表以下。

  “在西漢以后,瑯琊臺可能就逐漸沒落,直至被廢棄?!眳蝿P告訴記者,漢武帝曾兩次到達瑯琊。在遺址中工作人員也發現了西漢時期進行修補、改建的跡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提到的瑯琊臺,臺基三層、層高三丈,就跟我們今天看到的山頂的地貌差不多了?!?/p>

  呂凱告訴記者,目前的發掘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探明了遺址內幾處主要遺跡地點的性質,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還要進行繼續發掘,為此也制定了一個中長期的工作計劃。

山頂建筑基址西部發掘區

  下一步的考古發掘,首先要進一步探明已發現的遺址點的文化面貌,另外不同遺存分布地點之間如何構成時空上的有機整體,也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點。同時還要對遺址范圍內進行詳細的勘探,找尋一些和祭祀相關的遺存。最后還要把瑯琊臺遺址的發掘和秦漢瑯琊郡城的發現結合起來,從更大范圍上去探討瑯琊的歷史內涵以及考古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

 ?。ê献鲉挝唬荷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注: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責編:楊童童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